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少年儿童演员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
媒体新闻
您当前位置>首页>新闻中心
无法被替代的少儿艺术教育
浏览次数:   日期:2018-03-06 16:18:46
有人说,不重视德育,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;不重视智育,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;不重视体育,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;而不重视艺术教育,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,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、想象力和创造力。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在对1999-2000学年度与2009-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,做过一个有5万多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。其中有一个问题是:“什么知识最有用?”回答的结果颇为耐人寻味。毕业1-5年的答案是“基本技能”,毕业6-10年的回答是“基本原理”,毕业11-15年的结论是“人际关系”,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:“艺术最有用”。这不仅是人们对自我成长经验的总结,更是体现了这个时代对艺术教育越来越急促迫切的呼声。
缺少艺术审美的人生,是枯燥乏味的人生。缺少艺术教育的民族,是文明落后的民族。缺少审美追求的社会,是野蛮生长的社会。
艺术教育能够美化人类生活,满足人的感性需要,同时推动人类社会感性文明的发展。它的核心价值在于:培养国民感性素质和感性智慧。而感性素质、感性智慧、感性质量、感性文明四大概念,完成了艺术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职能的连接。
在艺术教育里,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,而不是一个目标;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,变得更富有创造力,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。假如孩子长大了,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,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,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。
当前艺术教育主张高尚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交融,强调通过美术、音乐、舞蹈、表演等艺术熏陶,通过对自我认同、了解多元文化、科技的运用,发展尊重他人与关怀社会的情操。这就很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综合性,混淆培训与教育本质的根本区别。
我们提倡艺术教育更应倾注于人文精神,最大化而非功利化的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。画画是为了让孩子们开心,道理没错,但远远不止如此。接受艺术教育,有助于让他们变成从智力、审美、情感等方面拥有完整人格的人。孩子产生了完全看得到的变化,家长也被卷进了艺术这片异域天地并得到滋养。
常常,我们在思考艺术教育可以给孩子什么?我们并不是透过教育去培养孩子的技法,或者这个孩子画得有多好,也不是想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艺术家。我们期望在观察力,好奇心,创造力之外还能给孩子一种寄托,在内心柔弱的同时,分散自己的挫败感,宣泄自己的情绪,给孩子价值观和品格的培养,最终达到想要教育孩子的目的。
艺术教育,能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,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,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、感知以及沟通能力,是对美感的唤醒。艺术教育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,在7-14岁期间,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。所以,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,是孤独不幸的;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,是黯淡无光的。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,人性意义上的“死神”就会降临。
艺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?从生理的角度来说,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,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。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、数字这些教育内容,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,右脑锻炼不足。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。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、新奇的刺激,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、结构,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,有利于右脑的发育。
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开展艺术教育,首先能够让日常生活变得诗意,让教育变得柔软,通过艺术教育而开展道德人格教育,则会避免说教,更加灵动、愉悦。从而家庭成员的生命的存在,最终如同诗人荷尔德林赞颂的那样:“充满劳绩,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。”
在追求诗和远方的世界里,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凸显。它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,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作用。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,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,一旦成为审美的人之后,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,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。
 
艺术,是孩子一生最好的修养!
因为爱所以爱
不重视艺术教育,
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,
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、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——柏拉图

上一篇:文化认同 命运共建 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
下一篇: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何在?